从东门进入中国人民大学,第一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校训石。自建校以来,实事求是的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大人,他们不哗众取宠、不沽名钓誉,认真做人、踏实做事。假如有幸通过复试留在这里,无论有志于成为博学鸿儒,还是业界精英,都要秉承校训,从一个大写的人做起。
新闻学院:做专业的媒体人
3月18日,走进新闻学院复试现场,每位老师的面前都整齐地摆设着一个名字牌。一名考生正在回答有关媒介融合的问题,她抽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国内文化产业进步应该有哪些样的价值取向,大众媒体可以为此做什么贡献。
导师席中,喻国明教授仔细听着考生的回答。作为传媒界的资深学者,喻国明的看法时常被考生手到擒来。在人大读新闻,不是新闻理论学得好就能过关,而是要上知媒介进步的趋势、和其他产业的关联,下知每一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。一个专业的媒体人,既能做新闻,也能看新闻。
小马虽是跨专业考生,但在看新闻这件事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。在回答《今日头条》这一手机推广客户端引发的争议和带给大家什么样的考虑时,小马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:新媒体的个性化定制吸引了很多受众,但也由于版权问题引起争议。他觉得,传统媒体是以内容为王,新媒体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以受众为本,同时协调好版权问题,如此才能提升品牌竞争优势。
在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的复试现场,既有陈道明帮新华社记者改稿事件等热门,又有用革新扩散理论剖析微信进步这种理论结合实质的问题。婷婷就抽到了后一道题。她虽然考试报名的是专硕,但传播学的理论功底非常扎实。想成为一个专业的新闻人,无论考的是学硕还是专硕,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不可以少。无论最后是不是被录取,经过这次复试,婷婷已经明显感觉自己向内行走了。
商学院:做有国际眼光的企业管理人
商学院713会议室的门口,一个戴着眼镜、看上去文弱的女生正在等候。她是来自中国年轻人政治学院的涵涵,讲起管理学思想头头是道。她抽到的题是古人说,任何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说明其中的管理学思想。这体现了计划的管理学思想,预能为未来的控制活动打好基础。涵涵分别从节省企业本钱、提升企业效率、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论述了管理学思想。她在英语翻译和问答中也崭露头角,老师给了她一个大大的good。
复试中,有位老师每次都用一口纯正的英语提问,并附加一句话:You can response my question in Chinese (你用中文回答我的问题即可)。和考生交流时,这位老师中文反而说得有几分生硬。原来,他是商学院聘请的亚裔加拿大籍老师,在提问时加入了几分国际化的元素。
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需要考生拥有多方面素质,剖析和解决问题能力、组织管理能力必不可少,文思敏捷、英语朗朗上口也是家常便饭。最重要是要有国际眼光,审时度势,才称得上是个出色的企业管理人。
农业与农村进步学院:做懂国情的农经专家
3月21日13时30分,农发院开始了对硕博连读考生的复试。其中有个PPT展示环节,考生可以用5分钟把过去的研究成就展示出来。吴斌在结论中提到中国农业的严峻形势:大家国家以不足全球7%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2%的人口。那样,假设中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,或中国消费水平达到美国的一半,还能否养得起这类人口呢?农发院院长唐忠反问道。吴斌有的不知所措,冲老师抱歉地笑了笑。
然而, 吴斌的问题并非最难的。被问到国内生产本钱的地板和市场价格的天花板挤压明显时,晓佩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。唐忠建议她画个坐标示意图。晓佩这才有条不紊地把关系理顺。挤压的是哪个的价值?晓佩顿了顿说:国内农商品的价值空间。那样假如你是总理,会采取什么手段?假如你是老百姓,会选择进口农商品还是国产的?你感觉农业技术推广能解决这个问题吗?怎么样推广,哪个来做?在座的老师循循善诱。
唐忠在休息时向记者讲解了我们的一番良苦用心:在面试时的追问并非为难考生,而是期望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,越来越将思维方法展示出来。由于硕博连读的项目更需要具备肯定研究能力的学生。一个有理论、懂国情、研究国情,投身于国家农业实践的学生,才合适成为农经专家。
后记:在各学院紧锣密鼓地布置复试时,大家好像遗忘了研究生院的老师。事实上,他们从寒假开学后,就一直绷紧一根弦。虽然复试由各学院组织,但研究生院负责监督、服务工作,在复试前培训各项考务事情,落实到各学院。研招工作环环相扣,哪一环都不可以落下。在管理重心下移后,研究生院除去监督任务,还要做好服务工作,向学校申请复试场地、审察复试步骤、复试方法及名单。复试结束后,研究生院还将依据上级部门的需要及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建议,全方位公示复试成绩、拟录起名字单,保证考试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。(应人大研招办需要,本文中的考生均为化名。记者:刘婧)